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中心概况|机构设置|党建工作|创新教育部|工程实训|创新实践部|大学生孵化基地|师资队伍|下载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下载中心>>政策规定>>正文
关于印发《安徽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2016-03-23 16:02  

安工大秘〔2015〕29号

各院部、相关部门:

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深度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安徽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试行)》,经校领导同意,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安徽工业大学

2015年12月26日

安徽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式,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深度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以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人格培养为重点,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以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创业过程“三步法”为主线,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培养一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创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总体目标

营造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形成科学先进、认同广泛、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共识;健全以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科技文化社会实践训练相辅相成的育人平台;完善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到2020年,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明显增加,大学生创业成效显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三、具体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建立起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各专业要构建与职业需求相适应、专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努力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拥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扎实的专业能力高素质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联动调整新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建立覆盖人文艺术、社科经济、工程伦理、法律法规、自然科学等宽广范围的通识教育基础核心课程,整合打通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根据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核心知识基础、学科发展前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一线岗位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主干和各类选修课程,形成“通识教育全面合理、专业主干课程精简实用,创新创业课程特色鲜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通过优化“强化基础,因材施教”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跨学科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拨款专项经费。实施卓越人才(工、经、法)培养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主辅修专业/学位等多种形式构成的“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探索协同育人创新机制。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吸引社会和行业资源以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知识产权、创业基础和就业创业指导等多层次创新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增加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挖掘课程内容中创新创业要素,通过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案例教学,分析各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所具有的性质、特点,研究其创造过程及创造思维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学习科学名人的创新精神;将创新精神、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写入到专业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和教学日历中。

在优秀教师评选和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中,增加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权重。对新开的创新创业课程、新编教材、在线开放课程、学分互认课程,组织编写科学、适用的创新创业教材,学校给予专门经费支持和奖励。

各专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跨学科知识模块、职业认证课程模块五层次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创新教育必修课、工程训练以及包括创业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类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工程意识、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训练。

在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探索实施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研学相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讨论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创新原理、头脑风暴、情境模拟、预设问题等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求知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特别要加强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中的创新性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案例型教学等实践环节。要加强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突出专业特色。要求将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内容写入到专业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和教学日历中。

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鼓励教师将学科前沿内容、科研课题及成果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课堂教学内容,开设几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与企业参观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和支持教师讲授与研究、讨论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鼓励教师将课题研究中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及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至日常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跨学科知识模块: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双学位专业。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专业学习中获得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交叉与知识复合。

职业认证课程模块:开设适应产业、行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国际认证、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课程模块,供学生自由选择,获得认证证书后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通过各种权威认证能够学到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整合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行业导师、政府部门等校内外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工作坊)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项目落地转化。建设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加大对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的建设投入,各类实验教学资源和平台要面向校内外开放共享,开放情况要纳入其绩效评价和目标考核。

鼓励各实验中心以启迪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训练为核心,在对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内容、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设计出一批内容新颖、技术先进、方法灵活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2.构建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体系

构建由四个阶段(院、校、省、国家级选拔)、五个层次(院、校、省、国家级、国际性竞赛项目)、四种类别(基础、专业、综合性、创新型)、四种能力(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组成的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

完善国创、省创、校创、基于教师科研的自主选题等多级SRTP训练体系的管理;鼓励学生参加院级、校级、省部级、国际级等系列学科竞赛。全体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过相应项目的训练及竞赛,获得必要的创新创业实践4学分。

构建工程训练平台及创客空间,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开放,充分体现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落实行之有效的创业孵化机制,全方位引入风投基金,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要求优秀创新成果、创客项目的市场评价,包括创新成果性价比、价值和理想度。

(五)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制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学生个人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不断完善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内容,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合理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折算为学分。

将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需求跨学科门类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创业学生可根据创业需要与学校协商确定休学年限,办理相关休学手续。

(六)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

(1)加快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配齐配强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明确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并在对外交流访问中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予以倾斜。

(2)引进校外导师。聘请企业家、金融专家、风险投资人、优秀校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3)实施创新创业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外出交流的重要内容。

(七)设立创新创业专门机构

(1)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模式探索、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质量评价、综合服务等工作,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2)学校成立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全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相关咨询、规划、评审与专业指导等工作。

(八)加强组织领导政策保障体系和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

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创新教育学院。

在学校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经费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学校每年安排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工作投资。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
中心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新城东区(东校区)邮编:243032